English

依托“人才高地” 构筑“东北硅谷”

1999-11-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肖玉华 本报通讯员 赵文礼 我有话说

在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9平方公里的黑土地上,继广为人知的生物医药园、汽车工业园、计算机软件园、海外学人创业园之后,又一颗璀璨的新星——吉林省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园应运而生。

1999年8月11日,长春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文件,决定在长春高新区创办全国首家高等教育产业园。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之后,为了加快教育科技一体化发展步伐,变教育科技优势为高科技产业发展优势,吉林省委、省政府又进一步作出将高等教育产业园与大学科技园合并,组建吉林省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园的决定。消息传出,万众瞩目,好评如潮。

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决策。此举在实施科技兴省、科技兴市、对外开放战略,发挥吉林省的教育科技优势,加快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必将产生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吉林省和长春市的决策者们,在反复学习领会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神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在高校周围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要创造条件在高等学校周围,特别是高等学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科技园区,成为有目的地吸引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最新成果的窗口,并发挥科技开发孵化器的作用”。于是,他们在思考:如果在长春高新区这个高科技企业的密集区内,划出一块土地建一所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园,把省内外、国内外的著名高校吸引进来,培育人才、智力高地,进而形成高科技成果转化高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走出一条“一园多校”的新路子,这是否可以起到集约教育科技优势,发挥“聚合效应”,培育辐射源,构建增长极的重要作用呢?

吉林省和长春市的决策者们,在认真分析世界科技领域的发展变化规律中,看清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人文现象:国外许多著名的科技城,都与周围浓厚的教育、科技资源唇齿相依。美国依托斯坦福大学造就了著名的硅谷,日本依托筑波大学形成了筑波科技城,台湾的新竹工业园依托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关村的发展,也得益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众多的教育、科研机构。吉林省和长春市的决策者们,决定创办吉林省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园,并把它建在高科技企业密集区——长春高新区,选择的正是这些发达国家、发达城市所共同走过的成功之路。

得天独厚的人才、智力优势,高科技产业优势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使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园落户高新区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长春被誉为“科技文化城”。这里云集了32所全日制大学、100多个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教育资源优势位居全国前列。而长春高新区又是一块高智力密集区,素有“东北硅谷”之称。在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吉林大学、东北师大、吉林工大等18所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应化所、地理所等39所国家、省属重点科研单位、11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全省28位科学院士、工程院士,都在高新区内,科技人员占人口总数16%以上。雄厚的教育科技资源,是在高新区内建设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园的独特优势。

长春高新区自1991年3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以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呈现了超常规发展的可喜势头。截至1998年末,入区企业达到1400户,其中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20户,超亿元企业达到24户。高校和科研单位直接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区总数的1/3以上。全区技工贸总收入和利税已由1991年的1.6亿元和2500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130亿元和21亿元,分别增长了81倍和85倍。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汽车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五大主导产业。1993年,被原国家科委授予“全国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称号,1998年在纪念火炬计划实施十周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比中,又获“优秀管理奖”。在今年8月24日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长春高新区又作为全国53家高新区的四家代表之一,被特邀参加大会,并以书面形式交流了经验材料。几年来,江泽民、胡锦涛、邹家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长春高新区视察指导工作。如今,长春高新区已成为吉林省和长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发展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前沿。省市决策者们把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园建在高新区,让人才优势、高科技成果和高科技产业直接对接,就地转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无疑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最佳选择。

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园这一新生事物刚刚问世,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各方面引起强烈反响,着实使这里成了一块万众瞩目的“热土”。

吉林省创办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园的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在省内外以及有关国家中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是创意新、力度大、整体设计科学,发展前景广阔的未来大学城给人们带来惊喜。园区建设的整体思路是:依托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地位的院系,优先建设能够承担高、精、尖项目的高校研究生院、博士后流动站,重点科研院所或大型试验室,鼓励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间人才培训。园区坚持教育科技结合多样化、产学研发展一体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原则,以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开发区、社会与国外多方投资。用五至七年的时间,建成一座面积为5平方公里、率先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的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基地。

园区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力争在2—3年内,完成学生、教工食堂、公寓、教学楼与科研基础设施、国际学术研究交流中心、配套试验室、综合体育馆、现代化图书馆等重点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48万平方米,吸引20所国内外高校入园,在校生达到4万人。二期工程从2002年开始到2005年,再开发2—3平方公里,入园高校力争达到50所,在校生人数可达到8万人。进入园区的高校,教学、科研设施自建自用,也可以对外开放,有偿使用,资源共享;学生食堂、公寓、文体场馆等公共设施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实行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仅这一条就使大学的院校长们备感轻松。眼下,高校办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使许多学校不堪重负。据长春的高校统计,后勤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1/3,后勤支出占高校经费支出的1/3。这两个“1/3”是学校的一大包袱。许多院校长说:“如果谁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将是如释重负,可以有更多精力抓教学、抓科研了。”长春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园的创建,不仅为解决这一多年困扰高校的难题带来希望,而且为高校的扩招和发展又拓展了广阔空间。高校领导们一致认为这是吉林省、长春市为驻长高校办的一件最大的好事、实事。

在高新区建立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园,把高科技企业密集区与人才、智力、科研成果密集区联为一体,这也是促进教育、科研、生产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按照规划,园区将依据长春高新区的产业和企业优势,依据入园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及生物医药、汽车工程及智能机械、计算机软件、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农副产品精细加工等六大高新技术。一期工程完成后,计划研究开发高新技术项目1000项,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00户。二期工程完成后,计划研究开发高新技术项目3000项,实现工业化生产项目1000项,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户,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亿元。一些理工科大学的院校长们一致表示,大学自己办科技园,受技术、资金、场地等多方限制,各自为战,不如联合作战,封闭式办园不如开放式办园。实行这种“一园多校”的形式,是一种新创举,是集中各校优势,有利于发挥“聚合效应”,有利于形成科技整体优势,进而形成产业优势;有利于培育科研、产业辐射源,构筑真正的东北硅谷,成为带动全省、走向国际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

随着长春高教科技产业园区工程的全面启动,现已有吉林大学、东北师大、吉林工大、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中医学院、长春科技大学、吉林工学院等8所驻长高校首批入园。与长春高新区毗邻的吉林大学提出,学校要拆除围墙与高教科技产业园区联为一体,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做到资源共享。吉林工大、长春科技大学等高校都提出,要将一、二年级学生基础课搬到高教科技产业园来上;三、四年级的专业课到学校本部去上,等于将现有学校的一半迁到高教科技产业园,可以大大缓解教室、宿舍、就餐的压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扩招创造条件。地处闹市区的长春税务学院以及民办东方大学等校,也拟整体进入高教科技产业园。美国的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犹他州州立大学等国外十几所高校也都对进入园区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正在研究策划在高教科技产业园内创建国际远程教育中心。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广阔前景,高教科技产业园的长远规划也对社会各界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目前,省内二十几家较大投资开发公司纷纷来长春高新区要求承建高教园区的学生食堂、公寓、场馆等建筑设施;各金融机构也表示出投资的极大热情。加拿大温普投资公司主动派员来长春调查论证,与高新区联系,并表示愿意承包园区的所有建筑工程。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参与,国内国外的热烈反响,又对高校入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冲击波,使高教科技产业园这块“热土”,成了一座充满魅力的智慧圣殿,越发引人关注。

如果说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经展示了广阔发展前景和旺盛生命力,那么,各项优惠政策就是促其加速发展、迅速起飞的助推器。

最近,吉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委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若干意见的通知》(吉政办发[1999]27号文件),对高教科技园在土地使用费、金融信贷、联合办学、物业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更优惠的政策。长春市委、市政府也专门下发文件,并作出明确规定:一是将高教科技园工程列为全市的重点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组织建设;二是要求有关部门简化项目用地、规划、建设等审批手续,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三是为科技园提供完善的道路、公交、通信、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城市配套设施;四是将对第一批进入园区的院校及兴建教育、科研及后勤服务设施者给予适当优惠,包括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五是教学、科研规划用地采取划拨方式,只收取征用耕地或宅基地实际发生的征地成本。长春高新区管委会根据省市领导的要求,专门研究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定》,在扶持高等院校创办“产学研”中心和各类中试基地、鼓励高校创办高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人员领办企业、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风险投资资金、税费减免及返还等方面制定了19条优惠政策。省市教委、科委等有关部门也都为加快科技园区的发展,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

目前,一期1.6平方公里土地的征用工作已经完成,已投入资金2.5亿元,道路、供水、供电、供热、通讯等“七通一平”基本完成。2000年高新区财政计划再投入1亿元,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等市政配套设施。计划到2000年9月份,一期工程的大部分土建工程要交付使用。入园高校的教育安排,产学研中心组建及招商引资和项目洽谈工作也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是把知识成果变成产品。没有大学的知识基础作支撑,没有大学的智力资源的大量输出,不可能汇成知识经济的滔滔巨浪。我们相信,集众多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的教育科技优势于一体的吉林省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园,必将成为托起吉林省和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脊梁,在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中一展宏图,大有作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